什麼是碳排放?
什麼是碳排放?從生活中認識碳排放
碳排放是指人類因為從事某件活動,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,這些溫室氣體的總重量就被稱為碳排放量。在各種溫室氣體中,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佔比最多,所以二氧化碳的重量是最常見的碳排放衡量標準。
比如生產一度電,會產生0.554公斤的二氧化碳,也可以解釋為「生產電力會產生碳排放,而每度電的碳排放量為0.554公斤」。
除了使用石化燃料並直接產生二氧化碳的交通工具、電力、工廠等,食品也可納入碳排放的計算。生產食品的過程會消耗土地與淡水資源,且食物會經過加工、包裝和運輸,這個過程產生的碳排放量的總和,就可被視為此產品的碳足跡。
碳排放如何影響地球?
碳排放量會如此受重視的原因,在於成長太快速的碳排放量,已對地球造成巨大影響。包括:
- 溫室氣體增加
- 全球暖化的速度加快
- 全球平均溫度升高
- 海平面升高
- 極端氣候加劇
因此夏天變得越來越熱、強烈颱風數量增加、沙漠面積擴張等,都是全球暖化速度加快的結果。要減緩全球暖化對地球的影響,最直接且有效的方式就是減少溫室氣體,也就是降低碳排放。
全球共同減少碳排放,簽訂《京都議定書》
聯合國早在上個世紀就注意到,減少碳排放是未來的重要發展目標,並在1992年訂定《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》,呼籲全球各國要「穩定維持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,使溫室氣體不會危害氣候系統,並讓生態系統可自然適應氣候變化,同時確保糧食生產與經濟發展可持續進行」。
1997年,聯合國發布氣候變遷公約的補充條款:《京都議定書》,要求簽署議定書的國家需減少或維持適用於該國的碳排放量。已開發國家要努力減少碳排放總量,並提供技術或資金給其他相關科技尚未發展成熟的國家,共同達成減少碳排放的目標。開發中國家則不需要減少碳排放,還可增加一定的碳排放比例。
碳排放交易是什麼?
《京都議定書》的內容以「減少全球碳排放總量」為目標,也設計了減碳機制,其中之一是「碳排放交易」。
《京都議定書》准許各國交易碳排放配額,將排放權轉移給其他國家,為「碳排放交易」模式之一。比如開發中國家將排放權賣給已開發國家,取得資金以改進設備技術達到減碳,而已開發國家也可以透過資金協助開發中國家。
台灣以2050淨零碳排為目標,各行各業紛紛邁開減碳腳步。根據2020年度溫室氣體排放資料,國內有近4成的碳排放來自前十大碳排企業,如中鋼、台塑及台積電等知名企業均榜上有名。環保團體呼籲這些碳排大戶應提出更積極的減碳目標與減碳計畫,帶動上下游產業邁向淨零,並從企業的角度推動再生能源發展,才能達到2050目標。
(以上資料節錄自 中租.全民電廠)